“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
作者:饶海洲 廖和清
内容摘要:
“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相比较,两者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注重的是“质量”这个结果,后者注重的是“抓”这个过程。即前者“质量第一”的理念体现在追求“质量”上,在招生期为得到“优质”的新生而认真挑选,在教育中期为打“质量牌”而“分槽饲养”,在教育后期为出“精品”而“不顾其他”;后者则以一个“抓”字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前期不会说苗子不壮,中期不会说学生素质低不好管不好教,后期不会因“高质量成品”少而放弃一个“抓”字。前者培养的是高素质量人才,是精英教育,后者培养的是广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全民教育。前者的不足是受教育人比例低,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要求;后者的不足是出人才虽多但相比之下不够“尖”。
———————————————————————————————————————————
关键词:质量 抓 第一
正文:
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都充满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往往通过产品质量来体现。因此,无论从生产者或消费者方面来看,质量问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君不见各大中小城市乃边陲乡村。都悬挂着或书写着“以质量求生存”、“质量第一”等巨幅标语。人们在购买商品时的心态和讨价还价的神情无不以产品质量作为衡量的法码。在教育界,那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对一所学校好坏的评估,对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评价,几乎也与其工作质量息息相关。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我们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这里存在着在“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这两种不同办学理念中选择何种思维办学的问题。
一、分清“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内在本质
“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相比较,两者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注重的是“质量”这个结果,后者注重的是“抓”这个过程。即前者“质量第一”的理念体现在追求“质量”上,在招生期为得到“优质”的新生而认真挑选,在教育中期为打“质量牌”而“分槽饲养”,在教育后期为出“精品”而“不顾其他”;后者则以一个“抓”字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前期不会说苗子不壮,中期不会说学生素质低不好管不好教,后期不会因“高质量成品”少而放弃一个“抓”字。前者培养的是高素质量人才,是精英教育,后者培养的是广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全民教育。前者的不足是受教育人比例低,不利于和谐社会的要求;后者的不足是出人才虽多但相比之下不够“尖”。
二、两种教育理念相互补充,都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不同方面。
“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两种教育理念都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上都是相同的。
1、教育思想相同。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三个面向”,它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主体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指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空间上的延伸,是教育面对全球一体化作出的反应,即在空间上立足本国,走向世界,确定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观念和价值观念。
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纵观“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的教育实践,两者都是以“三个面向”等理论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为迎接新技术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培养了大量创造性人才。
2、培养目标相同
在“三个面向”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无论“质量第一”和“抓质量第一”都在着力培养能够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人才,都在培养能够迎接新技术挑战的人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又能够参与国际合作的人才,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并能够发挥最大创造性的人才,集中到一点,都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量事实,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由此观之,“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从教育本质上看都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
三、“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在学校工作中应用的差异
1、招生工作的差异
“抓质量第一”,它强调的是要“抓”,即要全面“抓”,要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去“抓”,凡是需要“抓”的事物,它都“有求必应”,去认真“抓”,进而“来者不拒”,全面地“抓”,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站在对人民和对国家负责的高度去“抓”自己应“抓”的事情,因而既讲“质量”,也讲“数量”。因而在招生工作中不会置关设卡,层层筛选,将“质量”暂时差一点点的学生拒之门外。
而“质量第一”论者,尽管字面没有一个“抓”字,但他们也要“抓”,不“抓”是达不到“质量第一”的,但要明白,它们的这种“抓”,是按“质量第一”的标准去“抓”,去动脑筋,去想措施,凡是不符合“质量第一”的要求的,它们就不会“抓”,就要“放”,就“看不起”,就按这种理论予以淘汰,因为这被他们“看不起”的东西影响了他们的“质量”,使他们成不了“第一”,这种论调只讲“质量”,难讲“数量”。因此在招生工作中会采取“层层把关”,“级级筛选”,把许多目前尚未达“标”的事物拒于千里之外,把许多需要培养提高的学生“冷处理”。
2、教育主体的差异。
“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在面向教育的主体上的差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前者仅针对通过层层筛选后的数量很少的一群学生,属“拔尖”,不能真正提高全人类的“质量”;后者有更宽的空间,不分年龄,不分优劣,不受场地等的束缚,可面向所有求知若渴的每一个人,“抓”就会提高“质量”,能真正提高全人类的“质量”。 “质量第一”与“抓质量第一”在工作范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这种差异来源于单位的服务宗旨。如县属一中或以上的学院,它们的办校宗旨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人才。不能说这种办校宗旨不对,但它们的工作范围窄,我们民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中级技术人才,所以我们的工作范围宽。正如前面所述,我们追求的是大多数人的“质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同时,还应该看到: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的“第一”,但不能说我们的“第一”就比别人的“第一”差。同样是为拿金牌,同样是摘桂冠,同样是服务社会,它们的作用是同样的,那么对它们的评价就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上的差异。
是坚持“质量第一”还是坚持“抓质量第一”,二者的作用存在着天地之别。用“质量第一”的观点招生,则生怕这些“生源”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从而影响自己的“质量”,其结果很可能埋没人才。用这种观点评价人,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而“见木不见林”。这种观点,只讲“质量”,不讲数量,到头来还是影响质量,适得其反。用这种观念对待事物,往往会只注重“质量”这个结果,而不注重奋力拼搏、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质量”的过程。殊不知人类这个群体以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总要通过学习,不能厚此薄彼。
坚持“抓质量第一”的观点,贵在一个“抓”字,这种观点认为,要通过“数量”去实现“质量”,没有数量,也就毫无“质量”可言,试想:一只凤凰身上只剩下一片羽毛,即使这片羽毛长得再好再美,人们绝不会把它看成是凤凰。只能说它是一只秃鸟。同理,一所学校,如果不“海纳百川”,不对那些求知者实行“有求必应”,而按“质量第一”的筹码去“浪里淘沙”,力求招收到一些“完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一所四五百人的学校,招到了符合要求的百十来个人,即使这百十号人个个考试得满分,而把其余的三、四百人拒之门外,请问这又是什么“质量”?因此看来,坚持“抓质量第一”,好处多多,它有益于全体求知的青年,有益于千百个家庭,有益于当前的社会。当然,也有益学校等社会团体。至此,有人会问,难道强调“质量第一”错了吗?没有错。笔者在前面就肯定了它的积极作用,那么,按一定的“质量标准”去招生不对吗?我们说又对又不对,说它对,是世上万事万物都应追求“质量标准”这个“果”,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但在招生的问题上,对这些未经雕琢的璞,不能认为他们不是“玉”而弃之,众所周知,“璞”经过琢是可以变成“玉”的,换言之,如果我们招来的很多都不是“璞”,而是一般的“岩石”,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把自己打扮成“玩石家”,使这些岩石体现它的价值,使它们大放异彩。这就是我们讲的“质量”,即整体质量,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党和政府的出发点。也是一些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的出发点。请看看,那些从事特殊教育的学校,他们所招收的学生都是痴、呆、傻,甚至一个个缺胳膀少腿,难道能对这类群体弃而不管吗?难道能对他们也制定一些什么条件去加以限制吗?显然是不行的!对这类残疾人,弱智者,兼收并蓄,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加以培养,使他们得到提高,学到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善莫大焉”。这就是我们讲的“抓质量第一”。只要“抓”了,就会有“质量”,只要认真“抓”了,就会出现若干的“第一”,在残疾人运动会上,那些连四肢健全的正常人都不敢问津的比赛项目,不是有不少的残疾人轻摘桂冠吗?中国当代的保尔——张海迪不就是一个半身不遂的残疾人吗?
4、在教学与管理的态度上的差异:
工作效果上的迥异,反映了工作态度上的不同,”抓质量第一”之所以值得称道,就因为它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能从主观上去“抓”,从主观上找原因,找差距,从指导思想上如何“抓”,采取哪些措施去“抓”。“抓”了哪些方面,从一所学校而言,它强调的是学校领导、学校老师,是如何抓,怎样抓的,不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的。而“质量第一”的弊端就在于它是从客观上找原因,更加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忽视的是老师的工作质量,显而易见,没有老师的工作质量就很难有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谈不上什么“第一”,我们应该强调老师的工作态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地去“抓”,坚持不懈就有理想的“质量”。
5、学生评估体系上的差异。
1987年以来,我国确定一段时期中学教育评估的主要内容为:中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流失率,以及学校是否达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的基本要求,教师队伍稳定情况等。以上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中学教育评估的综合体,但“质量第一”的观点,不积极抓学生入学率,不注意学生巩固率,不关心学生流失率,偏偏去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如何评估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指学生接受教育的效能水平,这种效能水平决定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评估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以通过评估者平时的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即:学生学习的精力旺盛程度,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思维的独创性,学习中自我检查和自我总结习惯的形成,把握学习重点的能力,学习的态度等。从这几个方面评估学生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学习的潜力,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质量第一”观点的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摆在第一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而忽略学生思维的独创,自我总结的习惯,把握重点的能力等等。
6、在社会责任与贡献上的差异。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质量第一”论者主攻“质量”,“抓质量第一”论者既抓“质量”也讲“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理,二者在具体操作的手段上肯定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抓质量第一”论者,他们对需要“抓”的事物,能“有求必应”,“来者不拒”,例如对凡是有愿望到民校读书的青年学生,都敞开大门,伸出热情的双手,以热忱的态度去欢迎,去教育,去提高,使他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特点去学习深造,学得一技之长,去服务于社会。这种手段是热情的,积极的,有益于青年成长,有益于社会事业。而“质量第一”论者,基于“质量第一”的理论指导,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怀有“批剔”的眼光,符合他们要求的就“抓”,否则就“放任自流”。就一所学校招生而言,对那些一时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暂不符合要求的青年就“推”,说他们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拒他们于学校大门之外。我们不能把矛盾“推”给家庭,把“包袱”抛向社会。
吸纳“问题”学生,维护社会稳定。流浪在社会的未成年人大多是“落榜”和“问题”学生,因年龄较小自制力差,又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将对我县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隐患。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吸纳了一大批“落榜”学子和“问题”学生,提高了“落榜”学子的素质,改造了“问题”学生的灵魂,不仅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投入到经济建设,也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7、对“质量”理解的差异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表现在成绩是否名列前茅,其它方面表现突出上。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往往表现在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上。其实,这种质量评估体系是与赏识教育主内涵相矛盾的。严格地讲,质量是相对的,美国蓝色巨人IBM公司对质量的定义是:顾客满意各顾客认可就是我们的质量。那我们学校的质量观也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调整。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学生读职业学校的目的一是学技能,二是就好业,那么对他们的质量评估也可以从“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三方面着手。再者,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经过了一个质量筛选过程的“落榜”学生和“问题”学生,要让他们做到数一数二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把转化与进步程度作为质量的一大指标,学生进步得快,幅度大就应算优秀与合格学生。
四、民办教育应以“抓质量第一”为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
1、多方位转化学生——“抓”就会“提高”
我们民办学校有大量的“线下生”和“问题生”,对待他们要用新的质量观来培养,我们不要太“为难”他们,应鼓励他们崇尚科学,热爱学习、要求进步。“抓质量第一”的精髓就是坚持一个“抓”字,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的“抓”,学生是可以进步的,有进步就有质量。
2、一切为了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针对大多数学校学生毕业后,还不能真正上岗,还需一定时期的实习过程的问题,学校要对IT课的教学进行课改,即模拟单位上班的真实场景,老师找素材,学生出作品。如电脑制图CAD课,任课教师就找来了某单位真正的建筑图纸,让学生上机完成绘图设计操作,这样减少了学生毕业实习的环节。另外,学生除上课上机以外,学生还必须做出上机实践的作品,张贴出来进行展出,供学生评论,提高学生上机操作能落到实处的积极性,巩固实习成果,使学生达到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为就业作准备。
综上所述,我们提倡“抓质量第一”,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抓”就会有质量,关键是“抓”的好与坏。朋友们,让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去大刀阔斧地“抓”好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吧。只要我们端正了工作态度,工作也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就我们民办学校而言,只有坚持“抓质量第一”的观点,把学校的各个方面“抓”成“第一”,在那些“基础薄弱”、“水平参差”、“良莠混杂”的学生群体中“抓”出各方面的“第一”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然,这也正是我们民办学校的光荣和功劳所在。
2006-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