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生请速参加信息采集,以免影响按时毕业!!请点击我!



 


招聘
慈利县信息工程学校急招幼师、舞蹈、音乐、美术、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等专业老师,要求本科学历,有老师资格证、技术资格证、能当班主任者优先。年龄不限,大学毕业生、在职人员和离退休老师均可。工资在2500-3000元左右,解决养老保险。电话:0744-3218787

 
学校是不是多组织点文体活动啊
1.多点文娱体育活动
2.体育活动少一点
3.文娱活动少一点
4.少点文娱体育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已足够



从现代人才观论职业教育的发展
 
时间:2012-04-13 09:30:18 来源:admin

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逐渐展开,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政策导向、发展规模等各种论争日益热烈。这些论争反映了人们对目前职业教育现状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本文从人才观入手,也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些分析,并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发表一点管窥之见。

     一、人才与现代人才观

     1.什么是人才

      所谓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所希望的品德,能够担负某种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一般说来,人才可以具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贡献大小,可分为杰出人才和一般人才;按照才能表现,可分为“显人才”和“潜人才”;按照专业水平,可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按照成才途径,可分为理论型、实践型或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按照职业特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管理、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人才;按照思维特征,可分为逻辑型、艺术型、综合型人才;按照所涉领域,可分为通才、专才与“T”型人才。

      由此可见,我们日常所说的“人才”,其包容是相当丰富的,涵盖面也非常广泛。传统的偏见之一,是认为考上大学,成了专家、教授才能称得上“人才”,这实质上是对人才简单、片面的理解。第一,它把杰出人才和一般人才混为一谈,实质上否认了一般人才的存在;第二,它忽视了人才的职业特点,看不到人才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窄化了人才体系的外延;第三,它把考上大学视为人才成长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把自学成才、实践成才视为旁门左道,将人才途径简单化、唯一化、极端化。可见,这是一种狭隘的、肤浅的、片面的人才观,必须破除。

      人们对于人才还有另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人才与人的知识水平联系最密切,知识丰富就必然是人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心理学表明,人才与人的知识井无很高的正相关,倒是与人的创造才能关系最密切。社会学研究也表明,人们评价某人是人才,不是看其知识的多寡,而是依其对社会是否有贡献及贡献的大小。现实也可为证,虽然人才应有一定的知识,但淹贯群籍、熟读诗书者未必就一定是人才,而可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即便对于知识型人才,人们视之为人才,也不只是看其学识底蕴,而是还要看其贡献的大小。

      此外,尚有少数人执迷于学历与文凭,认为二者为人才是否之明证。这更为荒唐。因为学历无非反映人求学求知的履历,文凭不过是人受教育程度的一种表征,二者并不等于水平。比如我国的齐白石、华罗庚,美国的爱迪生、马克·吐温,他们或位卑家贫,或中道辍学,或因异想被逐师门,或为生计颠沛流离,皆没有显赫的学历与文凭,但谁也无法否认他们是人才。
 
     2.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人才

      由上可见,人们对于人才的观念貌似清晰,实则不然。在笔者看来,一个人要真正成为人才,必须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素质:(1)强健的身体素质。(2)优秀的心理素质。(3)良好的道德素质。(4)适度的科技文化素质。

      以上所论还只是就通常情况而言。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对人才素质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知识结构上,应具有“博”与“新”的特征,即不仅拥有广泛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有不断更新的知识视野与勇于创新的学科意识;能力结构上,应具有全面与综合的特征,即不仅应有掌握、探究、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应有社交、组织、管理等能力;品德结构上,应具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征,即不仅应有仁、义、诚、达、逊等传统美德,还应有公平、信任、合作等现代品质;个性结构上,应具有立已与立人相结合的特征,即不仅要能够自立、自主与自强,还应有开放、合群、热情等特征;审美结构上,应具有高尚的情趣与情操,以及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简析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职业教育曾有过发展的黄金时期。自1997年起,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开始出现连年滑坡,“三校生”(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数量逐年递减,与普通高中人数与日俱增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年来,职业教育就学人数连年滑坡的状况虽然有所减缓,但总的来看,目前似乎依然呈现出盛时不再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人从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经济滑坡造成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高中教育迅速扩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高、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等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盛时不再的原因;还有人以更宏阔的视野,从投入的小比例、观念的滞后性、质量的低水平、政策的不配套、就业的高难度等方面剖析了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的滑坡,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但是却多少忽视了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与反思,也即对何为人才、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等问题的探讨重视不足。比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合格毕业生算不算人才?是否学生具有了谋生的一技之长,就可以看成是真正的人才,从而,职业教育也就功德圆满、大功告成?再比如,职业教育是应该服务于一个非常“具体而明确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只适合某一岗位、成为一岗定终身的“工具性”的人,还是服从于一个“不太具体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较好的耐挫承受力、较高的社交与组织、管理等能力的人?笔者认为,教育政策、教育投资、就业形势等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固然很大,但人才观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也决非无足轻重,因为它直接涉及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办学层次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教育质量评价等问题。因此,从现代人才观的角度来梳理和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对于职业教育的重整与振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分析与思考
      根据以上有关人才观问题的论述,我们首先应该肯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固然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合格毕业生也同样是人才,因为人才是有多种层次和分类的,学历和文凭的高与低,并不是判断人才与否的主要依据。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关键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或者具有多么显赫的文凭,而是要看他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以及为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在明确了这一前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参照目前的状况,职业教育要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上还应该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

      如上所言,人才与否与知识的多寡并无很高的正相关,因此职业教育要使培养的人成为真正的人才,就不能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遗憾的是,就目前来看,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对知识的传授情有独钟,在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编排、教学质量的评价、师资的选聘与配备等方面往往以此为导向,或者以此作为潜在的预设与前提。笔者认为,这不仅使得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要相脱节,难以切实起到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模糊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野,使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彰显。

      人类所积聚下来的知识本来就是林林总总、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膨胀。庄子曾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人终其一生也难以穷尽哪怕是某一极为狭窄的领域的知识。在此背景下,固守知识传授这一传统窠臼,就会使学生在海量的知识面前手足无措、心中茫然。只有依托知识教学,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自由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变接受知识为发展能力,并使知识为我所取、为我所用。

      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都以培养人才、养成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但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知识转化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的培养。把握不住这一点,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立教之本、发展之源。因此,只有超越现有的教育模式,深刻理解人才的真正内涵,咬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不放松,职业教育才能走出困境,再展辉煌。

     2.从阶段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思想和理论,是由法国人保罗·朗格朗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把人的一生分为截然有别的两个阶段,即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是非常荒唐的,人应该把工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全部过程。其终身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的教育;第二,指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高志敏教授认为,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终身教育应有以下六大要义:①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超越与升华;②终身教育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原则;③教育必须贯穿人的一生;④教育必须覆盖人发展的全部;⑤教育必须成为有效、便捷的一体化体系;⑥教育既作用于个人也作用于社会。

      相比之下,传统的教育可以称之为“阶段教育”,因为它指向人一生的特定阶段,是根据人在这一特定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教育。这种教育有两个潜在的逻辑预设:一是人应该也只能在这一阶段接受教育;二是在这一阶段之后,即“学成毕业”以后,人就应主要致力于工作,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进行再学习、接受再教育。很显然,这种预设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并且与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不相符合。终身教育正是为了矫治传统教育的缺陷,并着眼于时代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它力图整合各种资源,为人的一生提供全程的教育关照,并且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其现实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且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其目标指向,则在于为社会不断培养人才、助长人才、优化人才。

      职业教育必须奉行终身教育的理念,着眼于人一生的发展需求。这是因为,面对知识迅速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职业变动频繁的现实,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成为搏击风浪、弄潮时代的人才。就目前来看,这一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职业教育理应对此作出关照。否则,任凭人们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发的、试误的、零星的、片段的学习,或者听任人们在优化上岗、转岗待岗时手足无措,不仅对人的发展无所助益,而且也与职业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只有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开放灵活、完备便捷的教育体系;只有拓展教育空间,扩大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只有大力开展对社会成员的科技普及和文化教育,职业教育才能走出低谷,真正发挥出强国富民的作用。

     3.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就业教育的观念上,即为人们的谋生服务,为人们所从事的或可能从事的职业提供教育的支持。有关辞书在谈到职业教育时,也往往是在这种观念上下定义的。例如,《教育辞典》对“职业教育”的解释就是:“对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实施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生产技术的教育,使其获得谋求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从事社会上某种职业和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职业教育”解释为“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应该说,这种观念在过去或许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现在其合理性已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因为目前职业的变动频繁己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下岗、转岗、待岗、自谋职业的事例已不胜枚举,“一招鲜,吃遍天”、一个岗位定终身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当前,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已是摩肩接踵,就业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如果固守就业教育的观念,势必很难在人才就业市场上与普通教育相抗衡。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发挥其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这样,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就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改变环境、创造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开辟一片天地、创造一番事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真正人才。

     4.从谋生关怀转向人生关怀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家和奠基者。他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宗旨和功能,表现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个方面。从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和宗旨的表述上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发展人的个性,其次才是能力。职业教育应该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开始,逐步向人生关怀迈进。否则,职业教育就只能是一种变相的艺徒培训,而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对此,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谆谆告诫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却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要。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把谋生关怀与人生关怀结合起来,就目前看,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使他们具有愈挫弥坚、逆境图强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直面人生的生活勇气,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5.从力谋高职转向加强中职

      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发展,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上,人们仍有不同的观点,即存在是力谋高职还是加强中职的争论。现在人们谈得较多的是“职业教育高移化”,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趋势,我国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将工作重心放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上。有人甚至认为,职业教育也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培养本科、硕士、博士这样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免使我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肯定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毫无疑义。问题是发展高职是否已经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发展高职是否已经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我国是否有必要、也有能力发展高职?发展高职是否要以放缓或压缩中职发展规模为代价、为前提?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而不能不论。

      笔者认为,不管人们是否已明确论及,在力谋高职还是加强中职的问题上,实际上潜在着这样一个认识,即中职培养的至多是些熟练工人,高职培养的才是真正的人才。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合格毕业生算不算人才,前文已有所论,兹不赘言。笔者认为,参照世界各国现状,结合我国实际,今后几年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中职,而不是去谋求高职的发展。

      当前,在世界发达国家(而不是所有国家)确实出现了中等职业教育萎缩的现象,但这种萎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比例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水准。例如,美国1994年这一比例为25%,日本1999年为25.25%,目前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目前在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段学生的比例超过了50%,其中德国超过了70%。因此,说高职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时需要慎言,否则会引起误导。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今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需求最多的将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劳动者,这种人才主要应依靠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所以,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可适当提高职业教育起点外,不能轻言将职业教育向高中后阶段推移。从我国现有的整体国力和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来看,我们也没有条件和能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否则不仅会造成教育浪费,还会使我们辛苦经营起来的中等职业教育毁于一旦。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这意味着要把初、中等人才的培养摆在突出的位置,保持“高质量、低重心”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的整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因此,在可以预见的今后若干年里,我们都应该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心,在人才素质和要求上下功夫,狠抓教育质量,扎实搞好工作。须知,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不理想,并不是办学层次的问题,而是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批的人才,尤其需要大批综合素质较强的初、中级人才。要成功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也需要大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将大有可为。笔者认为,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作者:广少奎
来 源:职教论坛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动态 | 专业设置 | 校务公开 | 招生考试 | 教育教研 | 法律法规 | 师生天地 | 图文展示 | 网上报名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管理
Copyright © 2010 慈利县海翔科技职业高中有限公司 http://www.clxxgc.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客服QQ:103962767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QQ:103962767)
国家工信部ICP备案:湘ICP备05000530号-1 湖南省教育厅备案号:湘教QS6-200505-000483号